北京牛栏山一中坐落在离市区40公里外的顺义区农村,区位、交通、信息、生源和经济条件都不占优势,恢复高考以来,升学率却连年超过94%。今年432名应届毕业生,有409人被高校录取,其中半数左右进入清华、北大等国家重点大学;落榜生普遍以健康向上的心态投入生产劳动并坚持在职学习。从而该校被评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,并通过教育部全国千名示范校预选,入围决赛。
劣势居上靠什么。
校长王森说:以德立校,全面育人。
牛栏山一中“以德立校”,从学校领导班子做起。“只有领导干部勤修‘政德’,才好要求教师勤修‘师德’,从而激励学生勤修‘品德’。”领导班子认为,“政德即勤政廉政。”校长以身作则,每天早六点到校,晚上六七点离校,时常工作到深夜十一二点,工作量排在全校之首,领取的报酬排在前二十几名教师之后。1995年确定分房积分标准,担任大组长的教师可以加5分,校级领导干部却不能多加一分。1997年毕业进校的大学生住进了新3居,校长有30年教龄和高级教师职称仍住在旧3居。校长做出表率,一班人个个工作争先,享受在后。
学校并不是没有条件改善领导干部的待遇。他们把收入和支出置于教职工和社会监督之下,把90%的收入用于武装学校和企业发展生产,其余的资金用来改善教职工工作和生活条件。为单身教师宿舍配齐书柜、衣柜、彩电、电热器和席梦思,使30岁以上的教师人人在城区和校内两地有住房。教师因公外出和回城区住地,学校免费派车接送。
难以监督的经济活动,领导干部同样能做到廉洁自律。学校投资4万元建音响资料库,销售商对副校长张沛霖说:“事成付你2000元好处费。”他说:“我不要好处,你按42000元配设备。”教务主任张福利分管图书馆工作,书商私下送的每一笔回扣,他都原封不动交给了学校会计。
牛栏山一中实行完全寄宿制。1700多个来自不同家庭的未成年独生子女,第一次远离父母,进入陌生的生活、学习环境,思想问题特别多。这对教育极为不利,教师却能从不利中看到有利的一面。他们认为,寄宿生24小时在校内生活,为教师广泛深入接触学生提供了极好的条件,十分有利于教师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,并进入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施教。
教师如此分析利弊,全然未考虑个人得失。他们一心追求师德的最高境界:把爱心全部献给学生。祝遵琪老师为全校教师做出榜样。1963年,首师大毕业的祝遵琪主动申请到牛栏山一中。为把爱心全部给予学生,他工作8年32岁才结婚。做了父亲后他又说:“我把心思放在儿女身上,很可能放松对学生的培养。”学生过生日,他找学生谈话,学生年满18岁,他送党章;学生冬季返校前,他事先烧旺学生宿舍的炉火;学生患病,他带学生去就诊,帮学生煎药,为学生做可口的饭菜。每学期至少给每一个学生的家长写两封信。36年如一日,精心培养学生,把一批又一批学生送进大学深造,他膝下的一双儿女,却未能得到他的悉心教育。
现在,中青年教师热爱学生像他一样执著。已是母亲的董晨5年前就在城区有了住房,由于要同丈夫轮流当班主任,一直吃住在学校,把儿子送进附近农村小学读书。一天,杨秀玲老师在学生宿舍查完铺回家,儿子已双脚泡在冰凉的脚盆里入睡。
牛栏山一中培养学生品德,在主渠道外,还建有两个渠道。一是从打破寄宿制带来的封闭出发,在校外建立了8个德育基地,让学生可以广泛地参加社会实践。二是在校内营造“全员、全方位、全过程育人”氛围,使学生在培养良好品德的环境里健康成长。
新生入学第一天,即接受德育教育。染黄发、戴饰物、穿奇装的新生,必须理成学生头,换上学生服,摘掉饰物才可以进校门。住进学校后,必须自己动手整理内务,打扫室内外卫生,并有专门负责学生生活的老师进行检查督促。未达到规定要求的,放学回来,必须按老师留在床头的字条重做一遍。就餐浪费粮食,食堂有人上前教育。花钱如流水,小卖部售货员会进行教育。家长送零食过多,门卫将予以劝阻。早起有老师查铺,熄灯以后,还有一套规章管着。高三毕业班学生说:与3年前刚进校相比,他们有3大变化:养成了讲卫生、守纪律、自觉锻炼身体、刻苦学习的良好习惯;性格变开朗,城区的同学生活变朴素,农村的同学思想变开放;意志、集体意识、适应能力比过去更强。
3个渠道同时出力,后进生的变化同样喜人。认为“进了牛栏山一中像进了监狱”的一名学生,学校请心理医生为他治疗,老师用加倍的关怀让他放松,他毕业后考上理想中的大学广告专业。一名学生常在梦中落榜,于是午休到教室看书,夜里打开手电学习。老师及时发现后,用轻音乐调整她的心态,使她迅速恢复健康,毕业后考上警官大学。